中华企业文化网 联系天一恒业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华企业文化网 >> 企业文化咨询 >> 企业文化咨询随笔 >> 正文

道家的本体论和辩证法及老子道家文化

作者:傅永超 文章来源: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9/10/13 23:35:47
“无为而治”是老子的政治主张,“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《老子》二十五章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 道法自然,就是自然而然,自己如尔。
阅读字号:缩小 放大


    题记:儿子在上幼儿园之前,我的臂弯就是他的摇篮。我在客厅墙上贴满了老子洋洋洒洒的五千言,每当夜阑人静儿子啼闹的时候,我就把他拢在臂弯里,颠悠着到客厅念念有词地给他唱《道德经》。等我唱完一大半,我家五分之四的人口已经酣然进入了梦乡。久而久之,我背《道德经》竟然是脱口而出,完全不假思索。这大约是我30岁以后唯一给自己创造的奇迹。   

    正文:老子的《道德经》涉猎广泛,包括了哲学、文学、兵学、美学、医学、社会学、伦理学、天文学、养生学,被誉为是百科全书。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,素朴的辩证理论,深邃的天人合一的哲理,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,作为文化基因,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,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审美观、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。  

    老子的哲学思想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,由此建立了道家的本体论和辩证法。

    一、道家哲学思想的本体论  

    1、道是天地本原。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道”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。归纳起来,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:道是真实的存在;道是万物本原;道是规律法则;道是人生准则和规范。老子“道”的内涵比较丰富,意义并不完全相同,但其专门对“道”进行论述时,我们可以发现,他说的道即是天地万物的本原。  

    2、道是恒常之道。老子对道的内涵做了规定:先天地生;独立而不改;周行而不殆;可以为天下母。  

    二、道家素朴的辩证法思想  

    1、事物的运动和变化。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”。  

    2、矛盾普遍存在。  

    3、矛盾的相互依存。老子说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”这里,老子集中提出了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:相生、相成、相形、相倾、相和、相随。  

    4、矛盾的相互转化。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。“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”,在事物还稳定的时候,它的稳定容易维持;事物还没有显著变化的迹象时,容易打主意;事物还脆弱时,容易消融;事物还微细时,容易打散。这些看法,已初步接触到了质量互变规律,在当时可谓是极为深刻了。  

    三、老子的社会主张  

    老子对于政治统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,主要包括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治世思想、“损有余以补不足”的平等思想和以无事取天下的反战思想。  

    1、治世思想——无为无不为  

    《道德经》三十七章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”老子主张道法自然,弃仁义。出于对有意的、人为的社会伦理法则的反对,老子批评了儒家、墨家“尚贤”主张和法家的法治和耕战政策,提倡“道法自然”,自然无为。老子的“无为”主张本质上是有为,是依道而有为,“无为”是手段,“无不为”才是目的,最终“无不治”。  

    2、民本思想——损有余以补不足  

    老子设想的完美的人类社会的形式是“小国寡民”的社会,在那里,人们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,平等和睦相处。“我有三宝,选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在此“三宝”中,“不敢为天下先”是态度,而“慈”与“俭”则是手段。但无论是态度还是手段,指向的都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全社会普遍平等。  

    老子认为“圣人”要做好自己的本份,必须把百姓放在前面,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。这既是“慈”,又是“不敢为天下先”;既是态度,又是手段。而老子的“慈”则是“圣人”的境界,与“不敢为天下先”联系在一起,因而其“慈”、“俭”、“不敢为天下先”所蕴含的是“损有余以补不足”的精神境界,而这种境界是“圣人”的境界,也就是“天道”的要求。  

    老子反对战争,老子认为战争是不符合“道”的,是“胜而不美”,主张“不以兵强天下”。  

道家的本体论和辩证法及老子道家文化


(中华企业文化网)
  • 前一篇文章:
  • 后一篇文章:
  • 文章录入:傅永超 责任编辑:xisheng
    北京天一恒业企业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推广网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洛克时代中心A座8A层 电话:010-64983591 信箱:wsywfh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