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料的文化意识
|
|
作者:冰凌 文章来源:中国纺织报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6-4-3 |
|
|
|
【阅读字号:缩小 放大】 |
|
|
|
面料的文化来源于企业的意识
(被誉为崔大师,言辞犀利而到位,几乎毫不留情的指出面料存在的种种弊端,总是能用最夸张的语言说明最浅显的道理。是面料企业的苦口良药、严师、诤友)
在我看来,国内有生产能力却没有思想的企业太多了,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面料这个范围。很多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打算,比如:产品推广不能立即见效就不做;肯花三四十万元买设备而不愿高薪聘请设计师,因为设备到手了可以立马生产面料、出效益,企业的头头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,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实物他们才能踏实。而人才的投入和产品的设计从市场上有所回馈并见到成效,需要一个周期。企业不愿意放长线,因为他们看不到那条大鱼。另外我认为,为什么国内的面料设计跟不上国外?就因为国外的面料设计师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前卫的文化背景,而我们则没有。
现在我能看到的让人热血沸腾的国内面料很少,我觉得设计是要有思想的,不是生搬流行、照抄趋势就行的通的。目前面料的常规产品居多,最起码在我看来,没有时尚概念融合在内的产品等于废品。我经常能看到一件质地很好的羊毛衫因为没有时尚元素只能卖到80块钱,这就像一块很好的玉没有经过精心的雕琢,使其价值得不到提升反而降低。因为好的设计是提升原材料价值的途径。另外还有包装,韩国从我国购进面料产品,加上吊牌、做好包装,卖出的价钱可以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。因此我觉得,要使面料充分体现文化元素,除了企业物质条件的改进,还要有综合水平的提升。
中国纺织行业的硬件100%够了,我们的设施加起来的总价值是欧洲的8倍。为什么还不如人家?很大程度上因为文化,人家提倡文化,我们忽视文化。我们的竞争不能败在了文化上。
赵飞龙:具备文化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
(穿梭于男装面料与服装之间多年,对国内精纺毛面料企业可谓了如指掌。做中间商,面对面料企业,因为了解,所以接近。就如赵总自言:极具个人魅力,而魅力来源于能力)
从1992年开始做面料,1996年开始做男装,一直在做中国男装和面料的中介,以精纺毛面料为主。就毛纺企业来讲,服装企业直接上门采购的少,中间商多。我做为中间商,上门是上帝,服装企业去反而没人理睬。因此很多服装企业、采购商宁愿多花价钱给面料中间商,也不愿到厂家直购。为什么中间商受欢迎?在面料企业看来,中间商是大客户,而服装企业看重的则是中间商的整合能力。中间商从面料企业汇总了各类面料,形成更直接、更系列化的组合,让服装企业在一个工作间差不多能找到所需要的所有面料。而我们有自己的服装品牌,因此更具有优势。一方面我们可以在与毛纺厂沟通之后,将面料做成服装来向下游推介,将营销做到衣服上;同时毛纺厂也可以利用我们的前沿信息,促使他们提升档次和意识进步。目前我们有仙桃和远大两个纺织品公司,如意、南山也经常合作。
好的中间商就是好猎手,从这里整合到那里推介。营销手段是国内面料企业最大的欠缺,这已经成为业内共识。从某种程度讲,这也是面料企业比较欠缺的一种企业文化,要具备这种文化首先要有实现自身推介的意识。现在也有很多例如众和之类的大企业了解了这一点,并实现了自身的整合和推介。国内企业习惯在遇到困难之后才想到自身提升,因此还要让他们有未雨绸缪的意识。
就国内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,克隆国际上一些高新产品完全没问题,但也仅仅是克隆,要做到完全一样很难,即便给国内的面料设计人员喝咖啡、听音乐也要经历一个融合的过程。文化这东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。
流行是周期性的,特别是在变化不大的男装面料上体现更为充分。国内正装呈下降趋势,对毛纺需求越来越少,相比之下毛纺出口形势良好,我们的工作多是为老外进行产品的延伸开发。国内面料企业的开发表现为把毛的花型拿去做棉,再把棉的花型拿去做麻,到现在已经都开发遍了。另外还有在功能上的变化,普通面料上加羊绒、加新纤维,企业还要在开发时考虑到产品是否成熟,运用到成衣上效果怎样,品质是否稳定等等。 (中华企业文化网)
|
文章录入:咨询部 责任编辑:咨询部 |
|
上一篇文章: 管理陷阱:大公司衰败6大病理 下一篇文章: IBM企业文化和战略薪酬管理 |
【字体:小 大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